不少人會對蝦蟹、花生等食物產生敏感反應,即便只吃一口,隨即會出現各種不適,例如渾身痕癢、肚瀉、皮膚冒出紅疹等等,之後便會對此類食物敬而遠之。不過,有部分人察覺自己並非每次食用同一種食物都會過敏,究竟是為甚麼呢?
認識組織胺不耐症
這種情況可能與組織胺不耐症(Histamine Intolerance)有關。組織胺(Histamine)本身並不是 「壞東西」 ,它是存在於人體免疫系統的化合物,負責召喚免疫細胞保護身體。人體平時僅需要少量的組織胺,但當有病菌入侵身體、精神壓力影響,或是進食過多含高組織胺的食物等,免疫系統便會變得活躍,令體內的組織胺水平大大提升,甚至過高。
正常情況下,身體內的二胺氧化酶(DAO)可分解代謝過多的組織胺,不會對身體造成壞影響;而出現組織胺不耐症的人士或因身體未能製造足夠的二胺氧化酶,或是體內的組織胺水平過高而引致。患者可能出現慢性頭痛、偏頭痛、鼻塞、疲勞、蕁麻疹、皮膚痕癢,以及腹痛、腹瀉等症狀,而女士有機會出現月經週期不規律、熱潮紅等現象。
較易引致組織胺不耐症 「發作」的食物
如懷疑自己對組織胺不耐的人士,可先審視自己是否經常食用組織胺含量較高的食物。根據《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的研究,高濃度的組織胺主要存在於微生物發酵產品當中,包括:
1.腌製或罐裝魚類
根據食安中心資料,較易產生組織胺的魚類,例如鯖魚、沙甸魚、吞拿魚及鯷魚,若沒有妥善保存和加工,將會釋出大量組織胺,甚至引致組織胺中毒。
2.酒精飲品
不少人也喜歡飲酒,惟酒類飲品,特別是紅酒在製作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組織胺,抑制體內的二胺氧化酶,容易引發鼻塞、哮喘等呼吸道病徵。
3.加工肉類
世界衛生組織將加工肉類定義為一級致癌物。事實上,港人愛吃的風乾火腿、香腸和午餐肉等加工肉類,不但會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組織胺濃度也較高。從健康角度出發,任何人士也不宜多吃。
4.發酵食品
腌菜(包括較常見的酸瓜、泡菜)、乳酪、芝士等發酵食品雖含有益生菌成分,但也富含組織胺,對組織胺不耐受的人士食用後,容易產生過敏反應,故不宜食用過多。
其次,部分食物如:柑橘類、士多啤梨等酸度較高的水果,或是堅果、花生、朱古力等,本身雖含較少量的組織胺,卻會刺激身體釋放該種物質,故懷疑對組織胺不耐受的人士,應嘗試減少食用,並留意症狀是否有所減輕。
食物敏感與組織胺不耐的分別
我們以往常說的食物敏感(Food Allergy)一般指食用特定食物後產生的過敏反應;常見因奶類製品、蛋、魚、果仁、花生、小麥、大豆及甲殼類海產等致敏原引起。敏感症狀一般會在食用後的數分鐘至1小時內出現,並可持續數日。患者即使僅食用少量,也有機會出現嚴重反應。
反觀組織胺不耐受症患者,是由於身體無法清除過多的組織胺,而並非對組織胺這種成分敏感,也非針對特定的食物敏感。故才會出現少量進食含組織胺的食物時沒問題,大量進食卻感不適的情況。
如何診治組織胺不耐症?
目前,醫學界暫沒有診斷組織胺不耐症的直接方法,醫生一般會透過臨床診斷及相關檢查,排除其他可能導致類似症狀的疾病。例如以食物敏感測試(Food Allergy Test)、皮膚點刺測試(Skin Prick Test)等,判斷患者是否對食物敏感或不耐(常見如乳糖不耐症);如症狀涉及腸胃道病徵,醫生或會建議接受大腸鏡檢查,診斷患者有否患上腸易激綜合症、炎症性腸病等腸胃疾病;同時建議患者記錄每日的飲食,有助找出引致敏感反應的根源。另外,近年歐美亦有機構提供血液測試,能夠檢測是否患有DAO 缺乏症( DAO Deficiency),藉此判斷病情。
治療方面,醫生一般會為患者處方抗組織胺藥物來舒緩不適。另有外國研究認為,服用含二胺氧化酶的補充劑或有助改善病情。由於此症被認為與個人身體狀況、飲食及情緒壓力等多方面因素有關,故實踐低組織胺飲食,恆常運動,釋放壓力和情緒也是預防病症的關鍵所在。
原文刊載:
healthy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