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 ENTER 鍵將啟動搜索。

前中大校長兼腸胃科權威沈祖堯教授 探討AI技術與醫療的未來

分類: 生活保健, 治癌新知 標籤: 腸胃鏡, AI 作者: Eric
AI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I)席捲全球,逐步融入我們生活中,而醫療領域也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CancerCare.hk)

人工智能(AI)席捲全球,逐步融入我們生活中,而醫療領域也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腸胃科權威沈祖堯教授早前於香港科學館的一場講座中,深入淺出地剖析了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應用現狀、未來趨勢以及潛在挑戰,並特別強調了醫學人文關懷在AI時代的重要性。他以風趣幽默的語言,從自動診斷、輔助手術到預測病情,層層遞進地闡述了人工智能如何逐步融入醫療體系的各個環節。

究竟AI對未來醫療發展會有甚麼樣的影響?一起來了解下沈祖堯教授在講座中的分享!

前中大校長兼腸胃科權威沈祖堯教授 探討AI技術與醫療的未來(快速導覽)

AI與人性化的結合 發展醫療未來

沈祖堯教授指出,人工智能目前雖無法完全取代醫生執行精細操作如縫合(儘管他預測這一天很快就會到來),但在輔助診斷方面已展現出巨大潛力。例如,AI能分析內窺鏡影像,協助醫生判斷息肉的良惡性,避免不必要的手術;也能分析病理切片,找出關鍵病灶,提高診斷準確率。此外,AI還能監測病人術前術後的生理指標變化,預測病情發展,輔助醫生做出更精確的決策。

講座中,沈教授以自身經驗為例,分享了微創手術的發展歷程,說明微創手術需要醫生極佳的眼力和手部穩定性,但隨著年齡增長,醫生的能力會下降。人工智能則能彌補這些不足,它不會疲勞、憤怒或需要休息,可以持續工作,幫助解決問題。

ai-人性化結合
人工智能目前雖無法完全取代醫生執行精細操作如縫合,但在輔助診斷方面已展現出巨大潛力。(CancerCare.hk)

私隱方面的挑戰

沈祖堯教授也提醒聽眾,技術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他以人臉識別技術在機場的應用為例,指出AI技術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也可能帶來數據隱私方面的隱憂。在醫療領域,病人的數據被用於訓練AI模型,這些數據的安全性及使用範圍,需要嚴格的規範和倫理監督。

此外,沈教授也表達了對醫療公平性的擔憂。AI醫療的成本較高,如何確保所有病人都能平等地獲得這些先進的醫療服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他以「公平」與「平等」的分別為例,強調醫療資源的分配應該更注重「平等」,即根據病人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幫助,而非簡單地「人人平等」。

醫患之間的交流尤為重要

沈祖堯教授還引用了阿瑪拉定律,指出人們往往高估技術的短期效應,而低估其長期效應。他認為,AI醫療的真正影響可能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才能完全顯現。

講座中最引人深思的,是沈教授對醫學人文關懷的呼籲。他指出,隨著AI技術的發展,醫生和護士的角色也將面臨轉變。如果醫護人員只注重技術而忽略與病人的溝通和情感交流,就很容易被AI取代。他風趣地表示,如果AI不僅診斷能力比醫生強,連說話都比醫生更溫柔更有耐心,那醫生還有什麼存在的價值呢?

醫患交流
醫護人員除了要掌握精湛的醫學技術,更要注重培養溝通技巧和同理心。(CancerCare.hk)

沈祖堯教授認為,醫學既是科學,也是藝術。他鼓勵在場的年輕學子,如果想在未來的醫療體系中保持競爭力,除了掌握精湛的醫學技術,更要注重培養溝通技巧和同理心,將醫學的人文關懷融入到日常的醫療實踐中。

免責聲明

CancerCare.hk 提供和分享的《健康資訊》中的所有內容僅供大眾作一般資訊性參考,並無任何法律及醫療用途,不能取代任何專業醫護人員之診斷和治療,CancerCare.hk 概不承擔由此而引起的任何醫療及法律責任。在開始任何新的飲食習慣或其它療法前,請先諮詢專業醫護人員的意見。
立即查詢
立即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