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衛生署資料,香港每年大約有400宗食道癌新症個案。其中,男性患食道癌的機會較女性高,男女比例為3.5比1!以往香港有不少名人明星皆因食道癌離世,例如著名武打演員孟海、徐少强以及前助理廣播處長施永遠等等。與西方國家相比,食道癌在亞洲地區發病率明顯較高,普遍估計與亞洲人的飲食習慣,例如偏好熱湯、熱茶等熱食,以及醃製、煙燻食物有關。
認識食道癌
首先,先要了解食道的位置,食道是從咽喉連接至胃部的肌肉管道,長約25至30厘米;本身没有消化食物的功用,主要透過食道壁肌肉的蠕動,將已吞嚥的食物傳送到胃部以作消化。當食道的上皮細胞因基因變異而不受控地生長,甚至侵略附近組織,就會形成惡性腫瘤,即為食道癌(Oesophageal Cancer)。
食道癌因應細胞的種類
- 鱗狀癌:多影響食道上端(頸部位置)和中端(胸部位置)
- 腺癌:較常影響食道下端(即接近胃部的連接位)。
患有長期胃酸倒流人士,食道下端較容易出現細胞病變「巴洛氏食道症」 (Barrett’s Esophagus),而當中演變成食道癌的個案約佔1%。

食道癌高危因素
- 60歲或以上
- 男性患病率較高
- 長期吸煙
- 嗜飲烈酒
- 經常進食醃製、煙燻和燙熱的食物
- 少吃蔬果
- 持續胃酸倒流
- 某些罕見疾病(如食道運動遲緩),或遺傳性基因突變患者
常見徵狀
- 早期病徵包括:
- 患者可能難以吞嚥及消化乾硬的固體食物,但並沒意識到是身體出現毛病,而不自覺地改變進食習慣,選擇較易吞嚥的食物
- 視乎腫瘤在食道的位置,可引致不同徵狀:
- 上端(頸部、咽喉)︰咽喉不適,或吞嚥時感覺有異物阻擋
- 中端(胸腔)︰進食時食物滯留胸口時間較長,引致胸骨後痛楚或背部不適
- 下端(胸骨底)︰進食後會有胸腹部脹悶、被頂著的感覺
- 由於患者無法正常進食,容易嘔吐,導致營養不良、體重下降
- 較後期病徵
- 吞嚥問題惡化,逐漸只能進食半流質食物,後來可能連流質食物、飲料也無法吞嚥
- 口腔亦會因吞嚥障礙而分泌更多唾液,希望幫助食物通過食道;若已達致難以吞嚥液體的程度,患者於進食時會容易出現流口水的狀況
- 消化道功能受影響,患者感到噁心,甚至有嘔吐和食物反芻情況
- 聲音變沙啞
- 因進食時容易嗆到而咳嗽
- 腫瘤擴散至其他部位所引起的徵狀(如頸部有硬塊、骨痛、呼吸困難或右上腹脹痛)
如何診斷食道癌?
如患者察覺自己出現上述的食道癌疑似病徵,建議及早詢問醫生並作相關檢查。
常見檢查包括:
胃內窺鏡檢查(Uppe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OGD)
又稱消化道內窺鏡,是診斷食道癌最直接的方法。檢查時將一枝可屈曲、直徑約0.9至1.2厘米的軟管,經由口腔、喉嚨放入上消化道,透過軟管末端裝置的鏡頭檢視食道、胃及十二指腸內壁是否有瘜肉、潰瘍等狀況。
內窺鏡超聲波檢驗
通常與胃內窺鏡檢查同時進行,將帶有超聲波設備的內視鏡會放進食道作檢查。超聲波可用於評估腫瘤情況,有助更深入地了解腫瘤有否侵入食道壁,或擴散至淋巴結和附近其他組織。此外,亦可用於進行淋巴結活檢。
支氣管內窺鏡檢查
由於食道的部位靠近氣管,因此可能需要將一條細而柔韌的管從鼻子或嘴巴置入氣管和支氣管內作檢查,以檢查腫瘤有否入侵。
活組織檢驗
活檢通常可於食道內窺鏡檢查或內窺鏡超聲波時進行。檢查時,將抽取組織樣本並進行病理檢查,以確認有否癌細胞。
食道及胃鋇飧造影檢查
患者需服用含鋇的顯影劑,然後再進行X光檢查;由於鋇會覆蓋食道表面,因此腫瘤或異常組織會更容易顯現。

萬一患病,如何治療?
食道癌的治療方法取決於腫瘤的種類、大小、位置、分期以及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
- 手術切除: 切除部分或全部食道以移除癌腫,並利用胃或部分腸臟代替切除的食道。
- 放射治療(電療):利用高能量射線消滅癌細胞。
- 化學治療(化療):使用抗癌藥物抑制和消滅迅速分裂的癌細胞。
- 標靶治療:使用針對特定癌細胞的藥物,減少對正常細胞的傷害。
- 免疫治療: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攻擊癌細胞。
值得一提,隨著現時醫療發展,食道癌的治癒率不斷提升,早期食道癌的治癒率可高達80%,愈早發現康復的機會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