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 ENTER 鍵將啟動搜索。

便血的恐懼

分類: 生活保健, 身體檢查 標籤: 大便帶血, 大腸癌, 痔瘡, 肛裂 作者: Eric
便血的恐懼
大便出血有機會由痔瘡、肛裂,甚至大腸癌而引致。(CancerCare.hk)

坊間有句俗語:「人有三急」,作為其中之一「急」——大便習慣自然最直接地反應了個人的健康狀況。香港人生活節奏又急又趕,飲食不均衡,大家對便秘、腸道敏感、肚瀉等情況已習以為常,但如果突然發現大便出血,難免會擔心隱疾來襲,甚至懷疑是否患上大腸癌等重症。

本港近年大腸癌個案急升,根據醫管局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資料,現時大腸癌已成為本港第一大常見癌症,每年新症個案超過 5000 宗,更有年輕化的趨勢。特別建議 50 歲或以上人士及早和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有助醫生及早發現並切除大腸瘜肉,有效預防瘜肉組織進一步演變成大腸癌。

大便出血成因可來自多種腸道疾病

事實上,除大腸癌外,其他腸道疾病例如:痔瘡、肛裂,亦有機會出現大便出血的情況,以及排便困難、肚瀉等其他病徵。

我們常聽説的痔瘡其實是由肛門及直腸末端黏膜下的平滑肌纖維、結締組織及血管組成。這些正常人體組織負責協調肛門閉合,防止糞便滲漏;若組織變得鬆弛、出現充血,就會形成痔瘡;而肛裂則是指肛門黏膜或皮膚破裂,導致下層肌肉外露。

想簡單認識和區分痔瘡、肛裂與大腸癌,可參考下表的成因和徵狀︰

痔瘡、肛裂與大腸癌成因和徵狀

如何診斷病情?

因痔瘡、肛裂與大腸癌皆有大便帶血的病徵,容易令患者混淆,最有效的區別方法就是諮詢醫生並進行詳細身體檢查,找出病因。

醫生會先為患者進行初步問診,了解徵狀、病歷、生活習慣等細節,然後根據患者病情,或會採用視診、指診,有需要時並會為患者進行肛門鏡、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等檢查︰

  • 肛門鏡(Anoscope)、直腸鏡(Proctoscope)
    簡單及需時較短的臨床檢查,經肛門放入內窺器,觀察位於大腸底部的直腸及肛門周圍的情況。
  • 乙狀結腸鏡(Sigmoidoscopy)
    利用一條長 60 厘米、柔軟的內視鏡,由肛門慢慢進入乙狀結腸,檢查範圍主要是整條大腸的一半,即包括肛門、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下半部。
  • 大腸鏡(Colonoscopy)
    利用一條直徑約 1.3 厘米(半吋)、長約 1.6 至 1.8 米、柔軟而可彎曲,並在末端裝有鏡頭的內鏡,由肛門進入大腸內檢查。

    在過程中,醫生會檢查範圍由肛門至盲腸的整段大腸(下消化道)黏膜,即包括肛門、直腸、結腸各部位、盲腸及迴腸末端,如發現大腸瘜肉且認為有需要進行切除,會即時利用顯微鏡切除並抽取組織樣本再作化驗。
Colonoscopy
大腸鏡檢查過程中,醫生一般會切除有懷疑的大腸瘜肉,以防瘜肉有機會演變成大腸癌。

腸道健康貼士

提及腸道疾病,大腸癌固然最令人擔憂,但其他腸道疾病也絕對不能忽視。雖然癌症跟年齡、家族遺傳有關,但不良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確實會增加患癌風險,讀者應引以為誡。

  • 保持「三低一高」(低脂、低鹽、低糖及高纖)的飲食原則
  • 避免進食過多醃製、煙燻或高溫炭燒的食物
  • 戒煙戒酒
  • 適量進食富含益生菌的食物,例如:乳酪、味噌湯、納豆,或考慮遵照醫生指示服用益生菌補充劑(Probiotics)
  • 定期進行身體檢查
適量進食乳酪等富含益生菌的食物,有助促進腸道健康。

相信你對以下文章感興趣:
政府大腸癌篩查計劃適合哪類人士參加?

免責聲明

CancerCare.hk 提供和分享的《健康資訊》中的所有內容僅供大眾作一般資訊性參考,並無任何法律及醫療用途,不能取代任何專業醫護人員之診斷和治療,CancerCare.hk 概不承擔由此而引起的任何醫療及法律責任。在開始任何新的飲食習慣或其它療法前,請先諮詢專業醫護人員的意見。
立即查詢
立即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