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的都市生活讓人容易忽略健康,以致癌症有機可乘。在香港,肺癌是最常見和致命率最高的癌症。究竟如何擊退才能這個健康大敵?讓我們一起看看國際肺癌權威、香港中文大學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教授過往分享的一些相關研究和觀點,全方位了解肺癌預防、診斷及治療。
肺癌成因複雜 吸煙仍是一大主因
吸煙是肺癌的重要成因,但近年研究顯示,約有三成肺癌與吸煙無關。莫樹錦教授指出,部分肺癌源於基因突變,東方人中最常見的是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此外,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發現,約15%的肺癌與環境污染有關。
基因和環境污染難以避免,但我們仍然可透過杜絕煙草減低患上肺癌的風險。針對時下年輕人流行的電子煙,莫教授強調,電子煙和傳統煙草都含有尼古丁,而尼古丁是主要致癌物質。雖然電子煙以加熱霧化方式取代燃燒,但其溶劑對人體的影響仍待研究,因此並非完全無害。
即使不吸煙,二手煙的危害也不可忽視。香港約一成人口吸煙,二手煙幾乎無處不在。莫教授指出,與吸煙者同住,罹患肺癌的風險會增加約三倍。此外,殘留在環境中的「三手煙」也尤其危害兒童健康。
低劑量電腦掃描助篩查早期癌症
由於肺部沒有感受細胞,因此早期肺癌通常沒有症狀,一旦察覺痛處異樣,可能已經是肺癌晚期。莫教授建議每年進行一次低劑量電腦掃描(Low Dose CT Thorax),無論是否吸煙。此檢查是利用低輻射量的X光射線產生清晰的影像,能細緻地顯示肺部結構和病理組織。他曾分享美國肺癌篩查研究團隊(The 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Research Team)的相關研究,研究結果顯示,與接受傳統胸腔X光檢查的對照組相比,接受低劑量電腦掃描篩查的參與者,早期肺癌檢出率更高,且肺癌死亡率降低了20%。
個人化治療增肺癌存活率
隨著醫療科技進步,肺癌的治療手段也日趨多元。莫教授曾提及,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剛回港時,肺癌患者確診後的平均壽命只有8-12個月。隨後,他率先將「個人化治療」的概念應用於晚期肺癌患者,根據 individual 基因制定治療方案,例如針對EGFR基因變異和ALK陽性肺癌的標靶治療,顯著延長了患者的存活期,甚至可超過三至五年。目前,約有八種新藥為肺癌患者帶來希望。
除了標靶治療,莫教授曾介紹免疫療法和細胞療法。例如,部分患者肺癌細胞表面帶有有PD-L1蛋白,對於腫瘤PD-L1比例超過50%的患者,可採用免疫療法作為一線治療。他也強調,早期肺癌可以手術治療,但晚期手術效果有限。
莫教授的研究成果革新了肺癌治療,並於2018年榮獲歐洲腫瘤學學會(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頒發的終身成就獎,被譽為「腫瘤學的傳奇」。
肺癌權威的5大預防貼士
根據莫教授教授過往曾發表過的文章和報導,總結出以下5大預防肺癌的重點:
1. 戒煙及避免二手煙:吸煙是導致肺癌的最主要風險因素,而二手煙同樣會顯著增加患癌風險。他呼籲吸煙人士積極戒煙,並建議公眾遠離二手煙環境。
2. 定期接受低劑量電腦掃描 (LDCT):對於高風險族群,例如長期吸煙者、有肺癌家族史的人士,莫教授建議定期接受LDCT檢查,以便早期發現肺癌病灶。他尤其強調早期診斷的重要性,因為早期肺癌治癒率更高。
3. 注意環境污染:空氣污染也是肺癌的風險因素之一。他建議盡量減少暴露於污染環境中,例如在空氣質量差的日子減少外出或佩戴口罩。
4. 健康生活方式:雖然沒有直接證據表明特定飲食或運動可以直接預防肺癌,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充足睡眠等,有助於提升整體健康水平,增強免疫力,從而間接降低患癌風險。
5.接受基因檢測:了解自身的基因背景,可以幫助評估患癌風險,並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