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不少名人例如「蘋果教主」喬布斯(Steve Jobs)、美國大法官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以及本港前無綫(TVB)監製錢國偉也因患上胰臟癌(Pancreatic Cancer)而離世。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2019 年最新資料顯示,胰臟癌為本港第五大癌症殺手,一年之中超過 700 人死於此症。因早期胰臟癌較難被發現,死亡率高,更被稱為「最惡的癌」。
雖然近年不時看見有關胰臟炎、胰臟癌的報道,但提及「胰臟」二字,大部分人仍不甚瞭解,究竟它為何那麼重要?胰臟發炎與胰臟癌又有何關係?
簡單來說,胰臟兼具「內分泌」與「外分泌」的兩項重要功能。胰臟若反覆發炎,可演變為慢性胰臟炎,亦有機會增加患上胰臟癌的風險。
胰臟的重要功用
在認識胰臟炎前,首先要理解胰臟於身體內扮演的重要角色。胰臟(Pancreas)屬人體消化系統成員之一,藏於胃部後方、脊椎前方,是位於後腹腔的器官,主要由以下兩種細胞組成:
- 內分泌細胞(Endocrine)
- 約佔胰臟細胞的 5%
- 製造胰島素等多種荷爾蒙,調整新陳代謝
- 胰島素主要功能為調節血糖,體內胰島素不足會令血糖水平上升,導致糖尿病
- 外分泌細胞(Exocrine)
- 約佔胰臟細胞的 95%
- 製造含有消化酶的胰液,協助腸道消化
藏於胰臟中間的胰管(Pancreatic duct)負責輸送胰液,從膽囊延伸出來的膽管(Bile duct)則負責輸送膽汁,胰管與膽管兩者匯合繼而連接至十二指腸。當胰液、膽汁經管道流入十二指腸,與處於腸道的食物混和後,就會開始消化作用。
因胰臟本身並不是進行消化作用的適當地方,若輸送管道受到阻塞或因創傷導致斷裂,消化液便會倒流並破壞胰臟自身細胞,引發胰臟炎(Pancreatitis)。
胰臟炎的成因
胰臟炎可由三酸甘油脂過高、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藥物、腹部外傷、手術併發症(例如膽管鏡檢查)等多種原因引起。
惟超過八成的胰臟炎病例均由以下兩大因素而起:
過量飲酒
- 過多的酒精會破壞胰臟,使胰臟細胞出現炎症及纖維化,長遠誘發胰臟炎。
膽石
- 膽囊功能失調或高脂飲食習慣導致結石形成
- 若結石掉落膽管,會造成阻塞,繼而令胰液積聚,並倒流至胰臟,不正常地消化胰臟組織,引發胰臟炎。
胰臟炎常見症狀和併發症
胰臟炎的初期病徵與其他消化系統疾病十分相似,患者容易混淆,誤以為是短暫的胃痛,因而自行服用止痛藥就當解決問題。
事實上,無論是急性或慢性胰臟炎皆會引致腹痛。前者會造成胰臟腫脹,引發突發性上腹劇痛,痛楚可延伸至背部,甚至伴隨惡心嘔吐、發燒、心跳加速、高血糖、低血鈣、脫水等狀況,惟一般可於治療後數天康復;而後者引致的腹痛並不那麼急劇,但可令患者出現肚瀉、脂肪便、消瘦、體重減輕及營養不良等慢性病徵。
若未有及時處理病況,胰臟炎可引致其他嚴重併發症,包括胰臟假性囊腫、胰臟積膿、胰臟細胞及周邊脂肪組織壞死等,反覆發作的急性胰臟炎更可演變為慢性胰臟炎,增加患上糖尿病和胰臟癌的風險。
如何診治?
診斷胰臟炎主要可透過血液檢驗及造影檢查來估算病情嚴重程度,例如檢測胰臟消化酵素以反映炎症是否屬於急性,而電腦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則有助分辨胰臟是否出現惡性腫瘤。
由於進食會促使胰臟分泌消化液,進一步加劇炎症,因此治療胰臟炎的第一步是要禁食,盡量減輕胰臟負擔,加快復元速度;病情較嚴重者則須按情況接受藥物或手術治療。
由於胰臟炎大多由患上膽石、酗酒而引致,長遠而言,改善飲食習慣,定時定量、少量多餐,選擇低糖、低脂、低膽固醇和高纖維的食物,避免飲酒是保護胰臟,預防胰臟炎和減低復發機會的必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