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會計公司管理層的 Jack,每天都要處理不同大小事務,日理萬機,除了三餐不定時,精神壓力大外,外出應酬更需要喝酒。他一直都有胃痛問題,但以為只是食無定時所致,所以不以為然,間中自行購買成藥了事。
直至上個月趁著放大假,他終於接受醫生建議進行胃鏡檢查,才發現胃部嚴重潰瘍,醫生為他切除部分組織化驗,結果顯示有癌細胞。幸好及早發現,得以盡快接受治療,若再延醫後果嚴重。
胃癌為本港第六大常見癌症
根據 2022 年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發布的數據,胃癌在本港最常見的癌症中排第六位,年度死亡數字超過600宗。當中男性患胃病的比例略高於女性,佔男性癌症新症個案 4.2%。癌症總是殺人一個措手不及,我們有方法可以預防嗎?
胃的功能是消化和貯藏食物,並可分泌胃酸幫助消化。當胃部細胞的基因出現變異,轉化成惡性腫瘤,即為胃癌。引發胃癌的因素眾多,醫學界對胃癌的確切成因至今仍未有定論,惟以下人士患上胃癌的風險較高:
- 五十歲以上
- 經常進食過鹹或醃製食品
- 長期生活習慣不良,例如吸煙或酗酒
- 高脂肪、低纖維的飲食習慣
- 胃部有瘜肉、有罕見胃病,或曾進行胃部切除手術
- 缺乏維他命 B12 導致的貧血
- 家族有癌症病史者
胃癌初期症狀不明顯
都市人生活忙碌,而且工作壓力大,不少人都有胃病。由於胃癌的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不少患者誤以爲是平日常見的胃痛、胃脹與消化不良,因而錯過黃金治療時間。直至察覺身體出現異樣,需要求診時,病情已到達中晚期,癌細胞經已擴散至其他組織。
胃癌患者或會出現以下徵狀:
- 消化不良或食慾不振
- 體重突然無故下降
- 上腹持續隱痛或脹悶不適
- 噁心、嘔吐,甚至吐血
- 糞便帶血或者呈黑色
- 經常感到疲倦
胃鏡檢查——及早察覺問題
出現上述病徵有機會是患上胃癌,但亦有機會是因胃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等問題引致。值得留意的是,胃部疾病有機會增加患上胃癌的風險(例如有研究發現胃淋巴瘤或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故如有懷疑,特別是已持續不適一段時間,不應胡亂自行服藥,盡快向醫生求診,而胃癌的高風險類別人士更應根據醫生建議定期進行胃鏡檢查。
胃鏡檢查亦即胃部內視鏡檢查(O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簡稱OGD),通常在內窺鏡房或手術室進行。醫生會先在病人的喉嚨後部噴麻醉藥,如有需要,亦會為患者注射適量鎮靜劑,等待病人入睡後 ,將一支幼細且柔軟的光導管狀內窺鏡,由病人口腔放入胃部内,在上腔消化道黏膜作一系列的檢查。
胃鏡就像把醫生的視覺延伸到身體内部,協助醫生檢查食道、胃部及十二指腸等部位。 檢查一般需時約 15 至 20 分鐘,醫生或會根據需要於檢查時抽取組織作病理檢查。
不要看輕胃鏡檢查,它的作用眾多,可以找出以下多種疾病:
- 食道癌、胃癌
- 上消化道瘜肉
- 上消化道潰瘍、炎症
-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 胃食道靜脈曲張
- 食道或幽門狹窄
- 橫膈膜疝氣
胃鏡猶如眼睛的延伸,可協助我們進入體內一探究竟。雖然胃癌初期病徵不明顯,但我們卻可以定期進行胃鏡檢查,及早發現及解決問題,即使是患上胃癌,亦能把握時間盡早治療,大大提高康復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