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 ENTER 鍵將啟動搜索。

來做一個「生氣練習」(臨床心理學家吳崇欣)

分類: 心理學家吳崇欣 標籤: 心理學, 情緒紓緩
來做一個「生氣練習」

在水彩畫的課上,老師一面示範、一面解說,很有耐心;有同學發問了又發問,老師突然有點詞窮,我搭訕:「老師你可說的已經說了。」她笑說:「是啊。大師教課時都是只畫不語呢。」

老師沒法用言語來令我們學會畫畫。作為新手,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練習、嘗試、探索、發問、尋求示範,甚至參考他人畫作。基本上,我們欠缺的是技巧與經驗。

就像一些人格障礙的個案,如依賴型人格障礙,因為長期都依賴特定對象去指導、安撫或替自己解難,他們很欠缺人生某些方面的實際操作經驗和技巧,同時,他們有千萬個原因避免去練習……

旁人一般會對他們恨得牙癢癢,覺得他們不思長進、好食懶飛,反正就是「幸福病」、「玻璃心」。事實上,他們內心充滿真實的恐懼,因為他們內在通常有一個惡毒的批判者,以極度差劣方式貶低他們。在基模治療中,我們叫這個做「懲罰型父母」,通常是內化的父親或母親。

依賴型人格障礙個案在成長過程中,懲罰性極高的父母,通常在日常生活中過分保護個案,製造並維持了他們的依賴習慣,直至成年。他們一般表現溫和、可能有點軟弱,難以與人面質,常覺得自己無力、很需要他人幫忙,傾向順從他人,有討好他人的傾向。他們通常覺得自己無能,故需要保持一些人在自己身邊協助自己。

自殺傾向

雖然旁人覺得他們有「幸福病」,但其實,他們內心非常不安、經常自責、遇上困境時出現自殺傾向。

珊的朋友都暗地裏稱她為「巨嬰」,珊心知肚明,既羞且憤。她其實是非常聰明的女生,念書特別好,在英國著名高等教育院校就讀;同時她在生活中不時表現幼稚,例如因分了手,沒男友陪便不敢自己去看牙醫。

因着珊曾被伴侶虐待,故在面談時,她的創傷後壓力症症狀非常反覆,令她非常困擾,使治療倍添難度。創傷後壓力症狀問卷顯示分數不斷下降,同時,她的自殺傾向卻上升了。

如果接觸憤怒的情緒不足,而迴避創傷的次數減少,就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

來做一個「生氣練習」

投訴遊戲

珊一觸及憤怒就流淚──她感受到脆弱、無助、恐懼和羞恥,比憤怒還多。為了讓她更習慣感受憤怒的情緒,我跟她玩個「投訴遊戲」。

「我先說一個,前幾天坐巴士,巴士突然停下,所有乘客都必須下車,很多人都很生氣,我一樣呀!但再沮喪也只有下車走路回家!心裏咒罵『有無搞錯』!」我邊說邊笑。

珊被鼓勵了,想了想:「我今天來時,明明天氣報告說天晴,卻下了雨,結果我身都濕了……」珊指着身上的濕衣服說。

「嗯!真是啊!我聽見你的聲音很氣餒,面色也變了。」我指出她的聲線表情,好深化她對這種輕度生氣,身體感受的覺察,接着說:「也試過這樣呀!英國的驟雨真讓人煩惱,那次我還要穿着濕衣服工作一整天……唉!」說時我給出一個誇大的表情,珊看見了也一起笑了起來。

「還有……什麼時候港鐵不會再突然停駛呢?我上次不就因為這樣沒法和你見面嗎?」珊開始愈說愈興奮,表達她的生氣時,表情也豐富起來了。

「就是啊!說到港鐵停駛……唉呀……(don’t get me to start!)」我又做了誇張的聲線,珊又笑了起來。

就這樣我們一句一句地說,直至她提到那個虐待過她的前男友,她說了句粗口,彼此兩個都笑了。能夠生氣,大家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保護自己,才有「走出去冒險」的勇氣。

撰文:臨床心理學家吳崇欣

原文出處:信報


吳崇欣 (Beatrice Ng-Kessler)
Mindfully 創辦人

香港註冊臨床心理學家、英國特許心理學家,亦是香港首位獲國際基模治療協會(ISST)認證的資深基模治療師(Advance Certified Schema Therapist),並獲加拿大註冊資深靜觀導師資格。曾任職公立醫院及非牟利機構,於 2016 年創辦 Mindfully。她相信,在面臨各種心理困擾、身體頑疾、死亡等沉重困局當中,每個人也具備成長與自療的能力。

免責聲明

CancerCare.hk 提供和分享的《健康資訊》中的所有內容僅供大眾作一般資訊性參考,並無任何法律及醫療用途,不能取代任何專業醫護人員之診斷和治療,CancerCare.hk 概不承擔由此而引起的任何醫療及法律責任。在開始任何新的飲食習慣或其它療法前,請先諮詢專業醫護人員的意見。
立即查詢
立即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