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 ENTER 鍵將啟動搜索。

「二手煙」令肺癌風險大增

分類: 生活保健, 身體檢查 標籤: 二手煙, 吸煙, 肺癌治療, 肺癌病徵 作者: Eric
長期吸入「二手煙」,患肺癌的風險可比一般人高出三成。

李太是一名全職家庭主婦,平日不煙不酒,一個月前開始頻繁咳嗽、聲音變得沙啞,起初以為是普通感冒沒有理會,直至開始感到胸悶、食慾不振方才求診,經醫生檢查後斷定為第二期肺癌。

其丈夫得知後十分內疚,因平日每次他在家中吸煙時,李太都反複叮囑他戒煙,擔心影響家中的兩個小朋友。終於他決心戒掉了 10 多年來的煙癮,陪伴妻子一同抗癌。

吸煙與肺癌的關係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資料,肺癌是本港第一大癌症殺手,每年有超過 4000 人死於肺癌,死亡數字遠超其他類型癌症。引致肺癌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吸煙或長期吸入「二手煙」,因煙草所含的焦油會破壞肺部和氣管細胞,令肺部纖毛失去排污的功能,增加患上支氣管炎、肺氣腫以及肺癌的機會。有研究顯示,吸煙者患肺癌的機會率比非吸煙者高出近十倍,而肺癌患者中高達八成是吸煙人士;其次,若經常接觸或吸入有害物質,如:石棉、矽、鋅等患肺癌的風險亦相對較高。

對於「煙民」而言,吸煙可能引致肺癌的概念並不陌生,但其實吸煙同樣會引起心血管病、腦血管病、慢性肺病,以及其他部位如:口腔、咽喉、食道、胰腺、膀胱和腎臟部位的癌症。

「二手煙」對健康傷害更深

所謂的「二手煙」(Second-hand Smoke)即是被動吸煙,包括吸入由燃點中的煙草產品(包括捲煙、煙斗或雪茄)所發出的煙霧,以及吸煙者於吸煙時所呼出之氣體。二手煙含超過 4000 種的有害物質,與主流煙(即吸煙者吸煙時吸入肺部後再呼出的氣體)相比,它含有 2 倍的尼古丁,3 倍的焦油刺激物以及 50 倍的致癌物質。即是説,身邊的家人長期吸入「二手煙」,其傷害可比吸煙者自身還要大。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資料,每年吸煙導致全球 800 萬人死亡,當中超過 700 萬人因使用煙草的直接原因而導致死亡,而約有 120 萬人屬於接觸二手煙霧的非吸煙者。像李太的個案一樣,因作為吸煙者的配偶而經常吸入「二手煙」,患肺癌的風險可比一般人高出三成,患支氣管炎、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病的風險亦會增加。

吸煙除可引致肺癌,亦有機會引起口腔、咽喉、胰腺等部位的癌症。(CancerCare.hk)

肺癌病徵難察覺

肺癌初期病徵一般不太明顯,很多時候都是等到病情變得嚴重,出現以下病徵才發現:

  • 持續咳嗽
  • 痰中帶血
  • 氣喘
  • 經常感到疲倦
  • 食慾不振、體重下降
  • 咳嗽或深呼吸時,感覺胸口疼痛

預防及檢測

愈早戒煙對身體幫助愈大,患上肺癌的風險亦相應減少,因此建議吸煙者儘早戒煙,同時勸喻身邊的家人朋友遠離煙草產品。

另外,亦建議未有出現任何病徵的一般人士(特別是高風險人士)定期進行肺癌篩檢,即使於檢測時察覺有異常情況,亦能及早發現病症及接受治療,提高肺癌治癒機會。但需留意,每種測試都有其局限性,因此應先諮詢醫生建議,選擇合適的檢查方法。

常見的肺癌篩檢測試包括

  • 痰液細胞檢查(Sputum Cytology)
    化驗患者的痰液,檢測是否存在異常細胞或癌細胞。
  • 胸肺 X 光檢查(Chest X Ray)
    醫生透過影像,初步檢查肺部是否存在異常或可疑之處。
  • 低輻射肺部電腦掃描(Low Dose CT Thorax)
    利用低輻射量的 X 光射線產生清晰的影像,與 X 光檢查相比,電腦掃描的影像能更細緻地顯示肺部結構和病理組織。

如在檢測中發現異常,醫生會根據情況,安排進一步的影像檢查或抽取組織作化驗。

如經肺癌篩檢測試後,醫生察覺有異常情況,或會安排進一步檢查。

治療方法

經檢查如確診患上肺癌,醫生會根據患者情況建議合適的治療方法。治療肺癌的方法有多種,較常見的為外科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亦有不少較新的肺癌治療方法,例如: 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醫生將依照患者個人情況考慮將這些療法單獨使用,又或是合併使用。

除上述治療方法,現時醫生或會利用基因測試,分析患者腫瘤基因特性及基因是否出現變異,從而安排合適的癌症藥物,提升整體治療成效;另外,胜肽療法作為免疫療法的一種新興療法同樣適用於部分肺癌患者。如欲了解最新的肺癌治療方法,患者及其家屬不妨多加搜尋並詢問專業醫生意見。

無論是否患上肺癌,都必須盡早戒煙及避免吸入「二手煙」,因吸煙會對已受損的肺部加以刺激;亦要減少出入空氣污染情況較嚴重的地方,或考慮佩戴口罩,注意飲食及恆常運動,預防各類疾病「找上門」。

相信你對以下文章感興趣:
肺部檢查

免責聲明

CancerCare.hk 提供和分享的《健康資訊》中的所有內容僅供大眾作一般資訊性參考,並無任何法律及醫療用途,不能取代任何專業醫護人員之診斷和治療,CancerCare.hk 概不承擔由此而引起的任何醫療及法律責任。在開始任何新的飲食習慣或其它療法前,請先諮詢專業醫護人員的意見。
立即查詢
立即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