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白藜芦醇(Resveratrol)因其抗衰老功效而成为焦点,不少护肤品、保健品的成分表上都可见到它的踪影,更常被拿来与「逆龄保健界一哥」NMN营养素相提并论。
其实白藜芦醇并不算是新发现,一直以来常说饮红酒抗氧化,红酒更被视为美容养颜之宝,背后玄机正是因为葡萄含有白藜芦醇这种宝贵的营养素!事实上,医学界对白藜芦醇功效的研究可追溯至 1990 年代初期的「法国悖论」(French Paradox):为什么法国人经常高脂饮食,但却较少患上心血管疾病?其中一个研究方向与法国人爱品酒相关。自此,有关白藜芦醇功效的研究愈来愈多,研究人员发现其具有「三抗」之效(抗炎、抗衰老及抗心血管病),甚至有助抗癌。
甚么是白藜芦醇?
白藜芦醇是一种多酚类化合物(Polyphenol),犹如植物的「守护神」,能够保护植物免受细菌或真菌、紫外线、辐射等外界伤害,具有超强抗氧化能力。白藜芦醇多数存在于蔬菜和水果皮,包括葡萄(提子)、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蓝莓、蔓越莓、花生、开心果,可可等常见食物;此外,一种名为「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的植物,因其根茎的白藜芦醇浓度较高,故市面上不少白藜芦醇保健品以此提炼而成。
熟悉白藜芦醇保健品的人士,或会发现部分产品特别注明「反式白藜芦醇」(Trans-resveratrol)的字样,这与一般的白藜芦醇有什么分别呢?事实上,白藜芦醇分为顺式与反式异构体两种,而自然界植物中的白藜芦醇多以「反式白藜芦醇」方式存在,成分较为稳定、生理活性也相对较高,故更适合被萃取成为保健产品的成分。
配合NMN 白藜芦醇效用更大
白藜芦醇之所以有助抗衰老,其中一个关键在于它能够激活人体内的「长寿基因」蛋白Sirtuin 1(简称SIRT1 )。「长寿基因」蛋白除了参与日常细胞应激反应和损伤修復外,它们亦参与调节胰岛素分泌、细胞衰老过程,及与衰老相关的退化性疾病。有相关研究指出,白藜芦醇作为超强抗氧化剂,能激活SIRT1修復老化受损的细胞,并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Free Radicals)侵害。
值得一提,致力研究人体衰老问题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大卫·辛克莱(Dr. David Sinclair)曾指出,白藜芦醇与 NMN 具有协同作用,同时服用两种营养素,可提高细胞修復能力。
至于爱美一族最关心的美肌功效:细胞更新速度加快,自然能够有效延缓皮肤衰老。不仅如此,有研究指出,白藜芦醇能够抑制皮肤黑色素沉淀,减少皮肤受紫外线照射引起的晒伤或晒黑,同时具有美白效果。
保护心血管健康
现代人生活紧张、饮食不均及缺乏运动,容易患上各类都市病,其中甚为常见的包括胆固醇问题、糖尿病及心血管病等,而白藜芦醇对改善整体健康也具有一定功效。例如针对糖尿病患者,相关研究指,补充白藜芦醇可以改善患者的空腹血糖、胰岛素阻抗指数和胰岛素水平;另有一项综合研究探讨白藜芦醇对超重或肥胖成年人的心血管疾病的正面影响,结论认为白藜芦醇可降低此类人士的胆固醇、血压及血糖水平,尤其是在摄取较高剂量的情况下。
其他常见功效
除了以上较多人关注的效用,针对白藜芦醇的抗衰老特性,也有不少相关研究认为,其对于改善退化性疾病,例如老年黄斑病变、阿兹海默症(属于脑退化症的一种)或有帮助;针对重症问题,有研究指白藜芦醇有助控制炎症和抑制癌肿等,惟目前尚待更多应用于人体的大型研究提供依据。
注意!营养保健品并不能作为治疗疾病之用。虽然以往较少出现服用白藜芦醇保健品后而严重不适的个案,惟任何人士选择服用营养补充品前,应征询专业人士意见,特别是孕期或哺乳期女性、慢性病患者,或正在服用其他药物的人士更应留意。
相信你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参考资料:
-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topics/pharmacology-toxicology-and-pharmaceutical-science/polygonum-cuspidatum
-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topics/chemistry/trans-resveratrol
-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768013/
-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587336/
-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770230/
-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9018489/
-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7456934/
-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966676/
-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664214/#S5title
-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313904/#__sec2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