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 ENTER 键将启动搜索。

纠缠不清(临床心理学家吴崇欣)

分类: 心理學家吳崇欣 标签: 情绪舒缓, 暴食症
纠缠不清

敏因为暴食症而来求诊,很多人以为暴食的人都应该很胖,事实不然,很多时他们其实体型中等、看不出来。敏就是这样的。她甚至是个很吸引人的女生,从衣着上猜得到,她是同性恋者。

她患了暴食症已经四年了,断续地面见过不同的医生和心理学家,情况时好时坏。最坏时就是大学毕业和恋人各散东西时,「那时候天天暴吃然后呕吐,天天想自杀。」她平淡地说。

敏说话很短促,爽快,也总是淡淡然,好像没甚情绪起伏一样;其实她一直很被焦虑困扰,不停用暴食来舒缓难过的情绪。只要有人跟她提出意见,她就感到压力,好像必须找到足够理由辩解,才能执行她的心意一样。

 「好烦,她们总是叫我回内地去避疫…..」她觉得公司同事的意见,也对她构成压力,好像她必须服从。

 「好烦,明明同事问了我批准,转头妈又反了我的决定。」她愤愤不平。

 「她不放权给你,但又要求你留在公司做总经理吗?」我问。

 「是啊!我不过是她的扯线公仔。」

当扯线公仔早已是敏很熟悉的事。她从小就被妈妈管得很仔细,好像放学去那些兴趣班和补习班,跟甚么朋友一起玩,妈妈都有指示。即使到了中学她已经是蓝球校队队长,妈一句「读书为重」就让她退出。

 「有时候,我觉得我很幸运,收入丰厚又自由;可是也有时,妈一打电话来,我就心慌。」

 「你怕甚么?」

 「我不知道。好像我又做错事、会被骂。」

暴食症-焦虑

敏从小被母亲体罚颇多,她的内心对妈妈有很多恐惧,加上妈妈有很强控制慾,所以她从小就学会顺从,或阳奉阴违。反正表达相反意见只会被打骂,倒不如偷偷做自己的事算了。敏从小就很会讲大话,也不在乎别人说话、事实的真假,反正平安、感觉良好最重要。

这种大话,也包括对自己说的。例如,明明她活得不自由,但她跟自己说:「我其实活得颇好,工作没压力,又可以随时去健身。」明明暴食又扣喉让她喉咙都损伤了,她也跟自己说:「没事的,明天又一条好汉。」

敏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过怎样的人生。她和妈妈的关係纠缠不清,早已学会用妈妈的眼睛来看世界,所以,她也用妈妈的眼睛来看自己。听信了各种批评:「你欠我的。我为你付出那么多,你还不听话?」「你懂甚么?做生意我比你行!」

最重要的是,妈妈很讨厌同性恋者。在敏好不容易出柜的那天,天倒下来了,妈妈大骂了她一顿,赶了她出房门,然后当完全没听过她说自己是同性恋者一样。

如果我们习惯以欺骗自己来舒缓自己的感受,习惯用另一个人的眼睛看自己,然后,由于自身的不安全和不被接纳的焦虑,不断服从另一个人,建立了一套固的生活模式,我们要在成年后去打破它,是很困难的。因为我们心底里没真正探索过,我其实喜欢甚么,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被朔造了,活在不属于自己的身体之中,逃不掉。

可是有趣的事,当我开始不断给出「看见」,不断反馈我从她的对话中看见的她,她在第二个月就不再暴食。她为此很开心,却不断告诉我,她不想再来。「我几乎今次就不来的了。」她说每一次她都很不想来见我。她觉得她的进步可能是压力少了,反正就和心理治疗、和她自己的努力无关。

于是,我在chairwork中安慰她的内在小孩后,我问了长大成人的她:「你听到我刚才跟她(指着空椅)说的话你觉得怎样?」她说:「我觉得害怕和想逃。」

她对被关心、被看见感觉不安全,所以她想不来治疗了。因为她的经验告证她,她一旦坦白、一旦显示真实的自己,妈妈就会拒绝她、责备她和操控她;她难以相信我在真正的关心她、真诚地欣赏她。这种不安全感让她想逃。

如果她继续和妈妈纠缠不清,她就不会长久地好起来。

暴食症-情绪改善

所以,我引导她的两个部份:一个「非常依附着妈妈」、和另一个「非常想独立自主做自己」的部份,向妈妈的椅子说话:

「妈妈,你比我更重要,我甚么都听你的。」

「妈妈,我可以为你犠牲我的人生。」

「妈妈我不能离开你。」

头痛极了,双手紧握,心跳急速。

然后,我请她转过来坐另一张椅子说:

「妈妈我有自己的人生。」

「妈妈我是同性恋者。」

「妈妈我不要再事事跟你拿批准。」

她头痛减少,双手鬆开,心跳慢慢平伏。

几节下来,她开始期待前来面谈,她不只维持不再暴食,也开始谈她的兴趣,谈她的女友,谈她爱看的书,她开始练习向妈妈说不,也开始了兼职工作,尝试做她自己喜欢的事。她从自己身体的反应中得到指引,她开始知道如何自己选择,而不是透过妈妈来活。

撰文:临床心理学家吴崇欣

原文出处:信报


吴崇欣 (Beatrice Ng-Kessler)
Mindfully 创办人

香港註册临床心理学家、英国特许心理学家,亦是香港首位获国际基模治疗协会(ISST)认证的资深基模治疗师(Advance Certified Schema Therapist),并获加拿大註册资深静观导师资格。曾任职公立医院及非牟利机构,于 2016 年创办 Mindfully。她相信,在面临各种心理困扰、身体顽疾、死亡等沉重困局当中,每个人也具备成长与自疗的能力。

相信你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免责声明

CancerCare.hk 提供和分享的《健康资讯》中的所有内容仅供大众作一般资讯性参考,并无任何法律及医疗用途,不能取代任何专业医护人员之诊断和治疗,CancerCare.hk 概不承担由此而引起的任何医疗及法律责任。在开始任何新的饮食习惯或其它疗法前,请先咨询专业医护人员的意见。
立即查询
立即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