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 ENTER 键将启动搜索。

益生菌究竟“益”在哪里?

分类: 生活保健
益生菌除可改善肠道问题外,亦有助身体各器官功能健康。
益生菌除可改善肠道问题外,亦有助身体各器官功能健康。

现代人普遍相信,我们正处于一个充满污染和毒素的环境,所以无时无刻要排毒和补健。但凡标榜促进健康的补健品,广告卖得愈多,便容易受人追捧,却鲜有人问为什么要吃?好处是什么?

例如维他命 C,街头巷尾都听见有人讲,不过多停留在预防感冒的讨论,但其实利用维他命 C 来抗癌已慢慢成为一股新趋势,亦是医药科技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又例如益生菌(Probiotics),究竟是不是细菌?是否只用来医便秘,一“通”无忧?

益生菌之父百年前发现

说起来,益生菌并不是什么新兴的产物,反而历史相当悠久。早于 20 世纪初,诺贝尔奖得主 Elie Metchnikoff(后人称之为“益生菌之父”)已经提出益生菌的初步概念。他是著名的微生物学专家,并长于研究免疫系统,对后来者影响深远。Metchnikoff 认为,当人体摄取适量有益的微生菌后,身体机能会逐步改善。100 多年来,研究人员继续在这个领域钻研下去,最终令“益生菌”这个新词语正式被广泛使用。

根据美国国家补助及综合健康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Integrative Health)提出的定义,益生菌是“类似在人类肠道发现的有益微生物的活微生物(大部分情况下为细菌)”。这些“好细菌”能帮助消化食物、消灭致病的微生物,以及制造维生素。有些研究发现只要处方足够分量的益生菌,有助改善人体健康。

不同种类的益生菌的作用不尽相同。简单来说,现今医学界认为益生菌可能会对身体产生各种正面影响,例如:帮助维持人体内理想的微生物圈;稳定消化道的屏障,以抵抗不良的微生物,或制造物质抑制它们的生长;协助消化道中的微生物圈当受到扰乱后(如服用抗生素或生病后)回复正常;去芜存菁,赶走不良的微生物,以及刺激免疫反应等。

基因多人类 360 倍

在 2008 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开展了人类肠道微生物群系项目“The Human Microbiome Project”:一项绘制人体内的微生物组图的研究合作计划。这项艰巨的项目不单旨在识别和分析细菌的多样性,并测量肠道微生物群系在多种急性和慢性疾病中的影响,这些状况包括湿疹、感冒、糖尿病,以及自身免疫疾病,如克隆氏症等。 这个项目的主要目的,也包括评估益生菌是否能用来重新建立健康的细菌环境,从而使人体回复平衡的状态。

直至 2012 年,该项目的研究团队宣布,他们已经“定义出人体中正常微生物变异的界线”,并且能够掌握对西方国家健康人口而言,何谓合理正常的水平。同时,他们开始研究这些肠道微生物群系的改变,与生理机能和疾病的关连。

研究团队亦报告,这些肠道微生物群系为人类存活所贡献的基因比人类自身贡献的更多。当人类基因组有约 2.2 万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研究团队估计人体肠道微生物群系贡献出约 800 万个不同的蛋白质编码基因,比人类基因多出 360 倍。

研究显示,益生菌有助改善湿疹等皮肤敏感问题。

有望舒缓湿疹 减用类固醇

除了肠道问题外,利用益生菌缓解异位性皮肤炎(Atopic Dermatitis),或称过敏性皮肤炎、过敏性湿疹(Atopic Eczema),亦是大众关注度极高的话题。根据近日“美国医学协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的皮肤病学分刊(2018 年 1 月号)刊载,一项来自西班牙的研究发现,每天服用乳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actis CECT 8145)、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 CECT 7347 )和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 CECT 9104),或能减轻患上中度异位性皮肤炎儿童的病情(以异位性皮肤炎严重程度指数 SCORAD Index 来计算),以及降低患者需要使用外用类固醇的剂量。

50 名 4 至 17 岁的儿童(平均年龄 9.2 岁,50% 为女性)到西班牙阿利坎特美容皮肤病中心就诊,他们已获处方外用类固醇来治疗异位性皮肤炎(异位性皮肤炎严重度指数为 20 至 40,属中度病情)。这群儿童获随机分配,其中一组需要服用每日 1 剂的胶囊药丸,内含冻干粉和总共 10⁹ 个菌落形成单位的乳双歧杆菌 CECT 8145、长双歧杆菌 CECT 7347、干酪乳杆菌 CECT 9104 和麦芽糖糊精;另一组则接受每日 1 剂的安慰剂胶囊药丸(只含麦芽糖糊精),试验为期 12 周。参与试验的儿童全部实行地中海饮食疗法,并获处方外用润肤膏(醋丙甲泼尼龙),以及一种口服抗组织胺剂。

在试验期间,益生菌组的异位性皮肤炎严重度指数有较高比例得到改善(约 96%,安慰剂组则只有 46%)。12 周后,相比安慰剂组,益生菌组的异位性皮肤炎严重度指数亦有较大的下降,益生菌组使用外用类固醇去治疗皮肤炎发作(病情恶化至需要外用类固醇连续超过 3 天)较安慰组少;在非发作时使用外用类固醇的情况,使用的日数也较安慰剂组为少。

研究团队称:“这项研究证明,这种益生菌混合物在患有中度异位性皮肤炎病人身上的疗效,并说明益生菌可以更广泛应用在临床治疗中。”

原文出处:cup.com.hk

免责声明

CancerCare.hk 提供和分享的《健康资讯》中的所有内容仅供大众作一般资讯性参考,并无任何法律及医疗用途,不能取代任何专业医护人员之诊断和治疗,CancerCare.hk 概不承担由此而引起的任何医疗及法律责任。在开始任何新的饮食习惯或其它疗法前,请先咨询专业医护人员的意见。
立即查询
立即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