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 ENTER 键将启动搜索。

疑病症:健康的人幻想自己患癌?(临床心理学家吴崇欣)

分类: 生活保健 标签: mindfulness, 強迫症, 心理學, 疑病症, 靜觀

相信每个人都曾遇过完美主义者吧!他们一丝不苟,对自己要求很高,有时甚至会对他人构成很大压力,因为完美主义者期待的东西要很完美:可能是对外观、又或是对工作的要求,而他们本人却认为,事情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并没甚么了不起。

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可能是对外观、又或是对工作的要求。
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例如对外观、工作的要求

Ray 经营自己的公司,是个很聪明能干的人,他是由太太带来诊所的,以临床心理学的角度,他患有强迫症及疑病症。他以特定的方式生活,例如经常反覆地洗手、冲凉;对身体出现的任何情况都很敏感,如果看见手上有一粒红点,他就会联想到皮肤癌,然后努力去回想上次(甚或是上个月)医生说他患此症的机会很微的场景,还要看看亲手抄下来的医生说过的证据,用来纾缓心中的焦虑感,有时这个做法有效,但他还是每隔一至两个月就要见一次专科医生,确认自己没有患癌。

对 Ray 来说,他明白那是疑病症,但自觉可以「如常」生活,因此不太想作出改变。他说自己没时间去理会疑病症,而强迫症也不算严重(他甚至会说着说着把这说成没病),只是因为太太希望他能见一见我才来的。他见过其他治疗师,觉得作用不大。

病人缺乏治疗动机

由于患者本人并不想治疗或改变,我决定和他交谈下以了解他的内心。他觉得自己过得不错,平日有运动的习惯、会和朋友打球,但大部份时间喜欢独自一人,去远足,也会玩玩音乐。听他谈生活是一件很黑白分明的事,因为他会很清楚地告诉你,怎样才能做得好,例如你一定要练好一首歌才去练下一首,一定要先拉筋然后才做运动,这才能防止受伤。

当然,他是这样成长的。妈妈是医护人员,对他非常严厉,他一达不到要求便会打骂他。在他 30 岁那年,妈妈说了一句:「你小心患上癌症呀!」自始便害怕自己患癌,直至今年 45 岁。在我看来,他有述情障碍(Alexthymia),对抒发自己的感受感到很困难,如果你问他有甚么感觉,他的回应总是「没甚么」。他很明显有「情感缺失」(Emotional Deprivation)和「超高标准」(Unrelenting Standard)两个基模,以过度补偿(Overcompensation)的方式呈现。

完美主义属问题诱因

「超高标准」(Unrelenting Standard)是完美主义者的基模,他们会把一个人的经验分割成好与坏、成功与失败,并推动自己不断学习和进步;他们的快乐很短暂,因为要赶着追求下一个目标;他们一般都很忙碌,没法活在当下,感受已经拥有的、存在的美好。

Ray 的乐趣好像只有追求成功:玩音乐是为了弹好一首歌,打球是为了赢对方,他认为他的生活很不错,但太太听到他这样説却哭了,他也不明所以。太太觉得他的问题打转很久了,天天去检查身体有没有病,而从来都没有他所担心的癌症。

既然他并不觉得自己需要治疗,我问他有没有兴趣学习一些跟他习惯很相反的东西:静观,他说可以一试。如是者,我们就开始了静观之旅。我邀请他专注于呼吸的感觉,他答应了,但很快就转移去告诉我他在想甚么;他的静观过程就像他的想法一样:呼吸的感觉太无聊了。当我解释甚么是工作模式(Doing Mode)和存在模式时(Being Mode),他静静地看了天花板几秒钟,然后说:「为何学校都不教这样的东西呀?」然后用心地写下笔记。

他的完美主义和规律性,让他很有恒心地天天练习静观。每次我们会面,在听完他分享的经验后,我都会邀请他注意或尝试作一些改变,然后我们一起修习一个新的静观练习;很有趣地,几周之后,他说,他觉得每次静坐时心还是会不断游走,但却觉得心情变得轻鬆了。

「任由心去游走,那不是太没要求了吗?」

「没有任由心游走呀,你不是每次都把它带回来吗?」

「噢……是的,但不去介意,好像对自己很没要求似的。」他说。

「那么,练习放下这种批判,算是一种要求吗?」我问。

他沉默,又抄笔记。

疑似患癌全属个人想法

有时候,我们都不以为然自己正在受的苦,因为它就像空气一样无形。却没察觉,另一个选择一直都在。如果我们只有工作模式,那么所有东西的价值都来自完成和达到。只有不断去追求目标,我们才有机会再感受到短暂的满足;如果我们也有存在模式,我们就有閒心去欣赏生活本身,看见生活本身的丰盛。

我们的静观治疗仍在持续地进行,他还是经常回到自己做得好不好这话题上。我知道那是他小时候的模式,我还是一样用各种方式去邀请他感受一个新角度,就是事情就是「事情本身的样子」,呼吸的感觉就是「呼吸的感觉」,没有其他,事物本身就不存在好与不好。最近他说,太太觉得他变得比较放鬆了,他觉得也自己检查身体的次数有所减少。

「其实我担心患癌,都是来自我的想法,我并没有觉得身体不适啊!」他跟我说,我忙点头称是,心裏感恩静观带来静悄悄的改变。

*故事人物背景都经过改造, 并不代表任何真实个案的故事。

撰文:临床心理学家吴崇欣


吴崇欣 (Beatrice Ng-Kessler)
Mindfully 创办人

香港註册临床心理学家、英国特许心理学家,亦是香港首位获国际基模治疗协会(ISST)认证的资深基模治疗师(Advance Certified Schema Therapist),并获加拿大註册资深静观导师资格。曾任职公立医院及非牟利机构,于 2016 年创办 Mindfully。她相信,在面临各种心理困扰、身体顽疾、死亡等沉重困局当中,每个人也具备成长与自疗的能力。

Official Website:www.mindfully.hk
Youtube Channel:Mindfully

免责声明

CancerCare.hk 提供和分享的《健康资讯》中的所有内容仅供大众作一般资讯性参考,并无任何法律及医疗用途,不能取代任何专业医护人员之诊断和治疗,CancerCare.hk 概不承担由此而引起的任何医疗及法律责任。在开始任何新的饮食习惯或其它疗法前,请先咨询专业医护人员的意见。
立即查询
立即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