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近年大力宣傳大腸癌篩查計劃,皆因大腸癌為本港最常見的癌症類型,致命率僅次於肺癌。不少人對政府的篩查計劃感到疑惑,不了解檢查究竟有哪些效用,亦不清楚自己是否適合參與計劃,讓小編將為大家逐一講解!
認識大腸癌篩查計劃
計劃內容:
大腸癌篩查是政府針對沒有大腸癌病徵的人士而設的檢測,目的是識別患者或有較高風險患病的人士,以便及早治療,提升治癒機會,減低患癌風險。
這項計劃的主要篩查工具是大便隱血測試。首先,打算參加計劃的人士應先約見計劃指定的醫生(名單詳見衞生署<大腸癌篩查計劃>),經醫生評估後認為適合參與計劃,將為參加者辦理相關手續並派發大便隱血測試採便管,如果大便隱血測試結果呈陽性,參加者將接受大腸鏡檢查,以找出大便帶隱血的原因。
哪些人符合資格?
根據衞生署指引,參加計劃人士需符合下列全部條件:
- 年滿 50 至 75 歲
- 持香港身份證或豁免登記證明書
- 已加入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醫健通)
- 沒有大腸癌症狀和高風險因素,以及指定期限內沒有接受過大腸癌篩查或檢查
你是否合資格參加計劃?
如不清楚自己是否適合參與計劃,以下由小編結合衛生署計劃指引歸納的三大問題和相關資訊,或有助大家更清晰了解計劃詳情並進行自我判斷:
1) 已有症狀者——不適合!
你是否有以下症狀?
- 大便帶血、帶黏液
- 排便不淨或困難
- 長期腹瀉或便秘
- 腹部有硬塊或持續不適
- 貧血症狀,如頭暈、臉色蒼白、心跳氣喘、疲倦等
- 體重下降但無明顯原因
如已出現以上症狀,建議盡早諮詢自己的家庭醫生,以便安排合適的檢查。
大腸癌初期病徵不明顯,因此不少大腸癌患者誤以為是普通腸胃問題因而耽誤就診。雖然出現以上病徵並不能代表患上大腸癌,也有機會由其他腸胃疾病,例如炎症性腸疾病、肛裂等引起,還是建議及早諮詢醫生並進行大腸癌檢查,以免耽誤病情,甚至增加癌變機會。
2)高風險類別——不適合!
你是否屬於以下高風險類別?
- 曾患炎症性腸疾病或腸癌
- 有大腸瘜肉病史
- 家族近親(父母、兄弟姊妹或子女)有腸癌病史
- 家族有遺傳性腸癌者:
- 家族性結直腸瘜肉綜合症(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 遺傳性(非瘜肉)結直腸癌綜合症(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如屬於以上類別,政府建議此類人士自行找醫生進行大腸鏡檢查。
由於大便隱血測試只能夠探測大腸內壁有否微量出血現象,憑單一測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部分人士的檢測結果可能呈假陰性,而無法及時識別大腸存在的異常情況,耽誤就診。
3) 指定期限內曾做檢查而結果正常——不適合!
你是否曾接受以下任何一項檢查且結果正常?
- 過去十年內曾接受大腸鏡檢查
- 過去五年內曾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
- 過去兩年內曾接受大便隱血測試
如屬於上述任何一類人士,將不符合參與計劃的資格。
根據衞生署建議,如沒有明顯的家族病史,每一或兩年接受一次大便隱血測試,或每五年接受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查,又或是每十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已可達到基本的預防作用,無需叠加進行多項檢查。
以上的問題僅作為自我初步判斷的參考,如欲參與篩查計劃,需要先約見參與計劃的醫生,然後醫生將對希望參與計劃者的個人身體狀況及相關病歷進行評估,再為合資格人士辦理參與計劃的手續。如果有其他疑問,也可於約見醫生前先致電衞生署查詢。
結合計劃的局限性充分考量
簡單來說,50 至 75 歲人士如本身沒有打算自行接受大腸鏡檢查,自覺平日沒有腸胃不適的問題,也沒有腸胃病史和家族遺傳病史,可考慮參與政府大腸癌篩查計劃,作為最基本的預防性檢查。但如有任何疑似病徵,則應盡早前往私家診所或醫院作大腸鏡檢查。
值得留意,參與計劃後,如發現大便隱血測試結果呈陽性(大便中驗出隱血)並需由醫生轉介至另一位已登記參加計劃的大腸鏡醫生,需要一定的輪候時間(大腸鏡檢查的輪候時間通常為不多於 8 個星期)。另外由政府提供的大腸鏡檢查將安排在日間進行,不提供留院住宿;有關麻醉的安排為鎮靜麻醉(conscious sedation)而不提供由麻醉科醫生監督下進行的麻醉程序或全身麻醉。因此參與計劃前大家宜充分了解計劃詳情,再結合自身需要和身體狀況衡量是否需要和適合參與計劃。
大腸癌不難預防,只要從生活著手:
- 「三低一高」(低脂、低鹽、低糖及高纖)的飲食原則,避免進食過多醃製肉類、煙燻或高溫炭燒的食物
- 日常保持適量運動
- 戒煙戒酒
- 定期進行身體檢查
特別是 50 歲及以上人士如條件允許,還是建議應及早和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有助醫生及早發現並切除受檢查者大腸內有機會癌變的瘜肉組織,從而有效減低患上大腸癌的機會。
部分資料來源:
衞生署大腸癌篩查計劃
https://www.colonscreen.gov.hk/tc/public/